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3:15 点击次数:54
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,书院对联又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作为培养人才的书院,本身是人才汇聚之所,所以书院对联分外精彩,不容丝毫马虎。
我是真游泳的猫,一个对联达人。喜欢对联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哦。
今天我给大家分享6副极品书院对联,文采飞扬,妙不可言,值得点赞!喜欢对联的朋友记得点赞和收藏哦。
第1副对联:
惟楚有材;
于斯为盛。
这是长沙岳麓书院的对联,文字简单,意义丰富,可谓言简意丰的表率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一般对联是上联末尾仄声,下联末尾平声,而此联却反过来。
其实历史上这种仄声尾的对联数量也不少,故而对联之学,恰如人生之学,有一定范式,但不可拘泥过甚,若是削足适履,反是贻笑大方。
言归正传,这副对联相当出彩,毫不夸张的说,一提到岳麓书院就想到这副对联,一提到这副对联就想起岳麓书院。
图片
岳麓书院,是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,坐落于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。如今,岳麓书院隶属于湖南大学,也是长沙的旅游胜地,是整个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。
而这副大气的对联则成为岳麓书院一张活名片,上联“惟楚有材”出自《左传》“虽楚有材,晋实用之”,意思是说楚地有很多杰出的人才,可谓“人杰地灵”。
下联的“于斯为盛”,则出自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唐虞之际,于斯为盛。”此处乃是用来表明岳麓书院人才鼎盛的意思。
楚之人才众多,而此处人才更盛,隐有“优中选优”的含义,有“精英中的精英”之意,一副对联概括了岳麓书院的重要地位,当真耐人咀嚼。
事实上也是如此,诸如朱熹、王夫之、曾国藩、魏源、唐才常等历史名人都与岳麓书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令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,真是感叹不已。
第2副对联:
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
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
这是江苏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,也是脍炙人口的名联。
在过去,东林党作为清流,乃是站在对抗阉党的正义一方,受到人们的褒奖。
但如今,人们重新审视明代历史,对于明代的“东林党人”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,甚至有一种“东林亡国”的说法。
对于东林党人的历史评价,大家可以有自己的评判,但不管是什么看法,单纯从这副对联来看,东林党人在某些方面还是值得我们赞赏的。
图片
对联通过五个“声”、 五个“事”,体现古代读书人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怀,倡导读书人不能埋头读书,而是要提高家国责任感。
在对联艺术上,对联频繁运用三字短语,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,错落有致,增加了对联的节奏感,声调铿锵,让人读了一遍就记在心里。
如张载横渠四句那般,古代读书人往往标榜“为万世开太平”,但在八股科举的时代,读书人更多把读书当成仕途的敲门砖,内心之中对于“经世致用”嗤之以鼻,并不真心服膺。
而这副东林书院的对联与晚明顾炎武提出的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遥相呼应,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感染力,能够增强读书人的责任感,故而在长时间中被人们当成了座右铭,成为激励人心、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。
第3副对联:
一瓢草堂遥,愿诸君景仰先型,对门外岳峻湘清,想见高深气象;
三篙桃浪渡,就此地宏开讲舍,看眼前鸢飞鱼跃,无非活泼天机。
这是湖南衡阳东洲的船山书院的对联,作者乃是晚清名将彭玉麟。彭玉麟文武双全,擅长撰写对联,此联又是写家乡衡阳书院,故而很是下了几分功夫。
图片
上联的“一瓢”出自《论语》的“一箪食,一瓢饮”,指读书生活。草堂遥,指船山书院距离王夫之晚年隐居衡阳县的湘西草堂有点遥远。
先型,即先进。岳峻湘清,衡岳即衡山高耸而湘江清澈。气象,即朱熹等人总结的儒家孔孟等人特有的人格形象。
上联希望书院的学子们以先贤为榜样,在衡阳的优美山水环境下好好读书。
而下联则是说,古代衡阳八景之一“东洲桃浪”相当优美,而学生们读书恰如“鸢飞鱼跃”,能够感受到天机一片。
此联既写了书院周边景色,又结合书院的情况,激励学生们奋发向上,活泼自由,希望学生们珍惜大好时光。可以说,此联相当有文采,令人赞叹无比。
第4副对联:
地位清高,日月每从肩上过;
门庭开豁,江山常在掌中看。
这是朱熹题写的福建漳州的白云岩书院对联,体现的是朱熹对于儒家圣贤之道的服膺,表达了朱熹对儒家学子提高人格修养的期望。
此联主体出自唐宣宗的《百丈山》:“日月每从肩上过,山河长在掌中看。”
对联不仅写书院的位置很高,视野开阔,更是以书院喻人,将书院的宏伟气象与儒门的恢弘气度结合起来,自有一股胸襟开阔之意,令人不由得对儒门心生向往。
朱熹用天子之诗写对联,口气倒是不小。而以对联内容而言,则有儒门弘扬圣贤之所谓“当仁不让”,与联语中超高脱俗的定位契合,反是相得益彰。
图片
第5副对联:
讲艺重名山,与诸君夏屋同居,岂徒月夕风晨,煮酒湖滨开社会;
抽帆离宦海,笑太守春婆一梦,赢得棕鞋芒袜,扶筇花外听书声。
这是清代才子薛时雨题写杭州西湖的崇文书院的对联。
此联采用自对手法,如“月夕”对“风晨”,“棕鞋”对“芒袜”, 文气连贯,流畅自然,文字颇为清雅。、
上联的“讲艺重名山”指书院讲学,而“煮酒湖滨开社会”,因为书院在西湖边,师友相聚一堂,高谈阔论,饮酒为欢,当真潇洒。
下联用苏东坡的典故,因为苏东坡在杭州当过知州,自然与西湖边的“崇文书院”联系起来。
相传苏东坡在昌化的时候,遇见了一个老妇人。老妇人对苏东坡说:“内翰昔日富贵,一场春梦!”从此,人们就把这个老妇人称为“春梦婆”。
“春婆一梦”也就是看开功名富贵的意思,体现出苏东坡对山水自然的喜爱。“棕鞋芒袜”,化用了苏东坡名句: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”
图片
下联主要写远离名缰利锁,感悟自然美好,获得心灵安宁,于书院日常生活的诗情画意中获得一种精神自由。
当然,对联背后还有作者的一些忧愤感慨。
薛时雨与苏东坡一样,都担任过杭州知州(知府)。而薛时雨因为同僚诋毁而罢官,后来答应浙江巡抚马新贻的邀约,担任崇文书院的主讲。
也因此,下联之所以这么写,是因为薛时雨自比苏东坡,貌似看破世情,实则只能靠着优美风光疗愈内心。
第6副对联:
万间广厦庇来新,问秀才老屋深灯,他日几逢贤太守;
百顷澄湖平似掌,愿后学洙情沂思,有人重起古循州。
这是清代诗人题写广东惠州丰湖书院的对联。
上联“万间广厦庇来新”化用了杜甫的名句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,说书院是读书人的家,让读书人得以安身立命。
老屋深灯是形容读书人刻苦求学与生活困苦。贤太守指当时的惠州知府伊秉绶。
上联主要夸赞伊秉绶对寒苦读书人的关心,赞美伊秉绶修缮书院,功不可没。
图片
下联则是从书院的环境出发,表达了对学子的殷殷期盼。
“百顷澄湖平似掌”,化用了明代徐渭的诗句:“渐看湖光平似掌”,此处用来表明湖光山色优美,读书环境良好。
洙情沂思,孔子在洙泗之间给弟子讲学。所以用“洙情沂思”代表孔孟儒学的遗风古训。
下联说,学生们应该在优美的学习环境中成为“洙情沂思”的饱学之士,为重振惠州这个“古代的循州”而努力。
整个对联既符合书院的氛围,又激励学子勤学,还拍了伊秉绶的马屁,可谓一举三得,妙不可言。
失业在家,写文糊口,喜欢我文章的朋友,请赞赏、收藏和转发!2块钱是情,5块钱是爱,再次感谢大家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